?水轉印是一種通過水的媒介作用,將圖案轉印到不規則物體表面的特殊印刷技術。那么,下面小編講一下關于
水轉印技術中出現顏色失真,可能是材料、工藝、環境等多方面因素導致。以下是具體原因分析及對應的解決措施:
?

一、材料本身問題
1. 水轉印膜質量缺陷
原因:
膜材生產時油墨顏料顆粒分散不均,或使用劣質顏料(如耐光性差的染料)。
薄膜厚度不均勻,導致油墨層透光率不一致,顏色呈現偏差。
解決措施:
選擇正規廠商的水轉印膜,要求提供色卡比對或小樣測試。
優先選用耐光等級≥4 級(ISO 105-B02 標準)的油墨,避免紫外線照射后快速褪色。
2. 活化劑與油墨兼容性差
原因:
活化劑溶劑(如丙酮、丁酮)溶解力過強,導致油墨中的顏料分子過度擴散或分解。
不同品牌的膜與活化劑不匹配(如國產膜搭配進口活化劑),引發化學反應。
解決措施:
遵循膜廠商推薦的活化劑型號,先進行小批量兼容性測試。
降低活化劑濃度或調整噴灑量,避免油墨過度溶解。
二、工藝參數控制不當
1. 水溫異常
原因:
水溫過高(如>40℃):加速活化劑揮發,油墨層快速收縮導致顏色聚集變深。
水溫過低(如<20℃):活化劑溶解速度慢,油墨擴散不充分,顏色偏淡或不均勻。
解決措施:
嚴格控制水溫在 25-35℃(最佳區間 28-32℃),使用恒溫加熱棒或冷卻裝置。
2. 活化時間過長或過短
原因:
時間過長:油墨層過度活化,顏料顆粒隨水流動分散,顏色變淺或出現 “水紋”。
時間過短:油墨未完全脫離薄膜,轉印后顏色偏淡且邊緣模糊。
解決措施:
根據膜材厚度設定活化時間(通常 5-15 秒),通過秒表精確計時。
觀察薄膜溶解狀態:當膜呈半透明狀且油墨層懸浮時,立即進行轉印。
3. 工件浸入速度與角度偏差
原因:
浸入速度過快:產生沖擊水流,沖散懸浮的油墨層,導致局部顏色缺失或變淺。
角度不當(如垂直浸入):油墨層受力不均,曲面部位顏色被拉伸或壓縮,色相改變(如紅色偏橙)。
解決措施:
保持工件與水面呈 30°-45° 角,以 5-10cm/s 緩慢浸入,先接觸水面的一端作為起點。
三、環境與后處理影響
1. 光照與存儲條件
原因:
水轉印膜或轉印后的工件暴露在強光下(如紫外線),顏料發生光氧化反應(尤其是紅色、黃色系)。
膜材存儲環境潮濕,導致油墨吸潮變色(如金屬色膜出現銹斑狀色差)。
解決措施:
膜材需避光、密封存儲在陰涼干燥處(濕度≤60%,溫度 15-25℃)。
轉印后的工件盡快噴涂UV 抗紫外線保護層,或避免長期暴曬。
2. 保護層噴涂問題
原因:
保護漆顏色與圖案疊加(如透明漆含輕微黃色調),導致顏色偏暖(如藍色變紫)。
涂層厚度不均勻(局部過厚),產生 “色罩” 效應,顏色飽和度降低。
解決措施:
使用無色透明保護漆(透光率≥95%),噴涂前測試與圖案的兼容性。
控制涂層厚度在 15-25μm,采用自動噴涂設備保證均勻性。
四、底材與預處理因素
1. 底材顏色影響
原因:
底材顏色與圖案顏色對比度高(如深色底材轉印淺色圖案),導致透光率改變,顏色失真(如白色圖案泛黃)。
解決措施:
先噴涂與圖案顏色匹配的底漆(如轉印淺色前噴白色底漆,轉印深色前噴黑色底漆),統一底色。
2. 表面粗糙度不一致
原因:
工件表面局部粗糙度差異(如噴砂不均勻),導致油墨附著量不同,顏色深淺不一。
解決措施:
預處理時保證表面粗糙度均勻(如 Ra 3.2-6.3μm),使用粗糙度儀檢測。
五、其他特殊情況
1. 圖案設計缺陷
原因:
設計稿未考慮曲面拉伸變形(如圓周方向圖案被拉長),導致顏色分布不均(如漸變色斷層)。
解決措施:
設計圖案時使用曲面展開軟件(如 AutoCAD 3D),模擬轉印后的變形效果,調整顏色過渡。
2. 多膜層套印偏差
原因:
需多層轉印時(如先印底色再印花紋),二次轉印的活化劑溶解首層油墨,導致混色(如紅 + 黃變棕)。
解決措施:
首層轉印后先噴涂隔離層(如薄涂光油),干燥后再進行二次轉印。